黄易作品可探讨的方面有很多,武功只是其中之一,本人下面谈谈黄易小说的叙事手法。
首先,为什么谈这个话题?
我很早就开始涉猎黄易的作品,他之前的著作都看过多遍,对其作品可以说是很熟悉,最初得知黄易重新出山时,非常兴奋,期待大师沉寂五年后,带来超越以往的全新作品。不过,看完《日月当空》后,我当初兴奋的心情消失了,我第一次感觉到我有点读不下去黄易的作品了,对一个自认黄易铁杆书迷的人而言,这个结论是很可怕的,我问自己,为什么读不下去了?
这要从黄易的叙事手法说起。
黄易的作品可分为:单视角叙事和多视角叙事。
顾名思义,如果通过一个人物的视角,他的所思所想,他的遭遇来描绘一个故事的手法就是单视角叙事,通过多个人物的视角,他们各自的所思所想,他们各自的际遇,他们之间的互动来描绘一个世界,讲述一个故事的手法,是多视角叙事。
单视角叙事是万花筒,一个角度,万千世界尽在眼底。
多视角叙事是拼图,形形色色的众人,拼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如果以电影来打比方,单视角电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孤胆英雄,一个人一只枪。多视角电影是《十一罗汉》,一群男人一场戏。
这两种写作手法无分高下,各有优点和各自的困难风险,黄易对这两种手法都有尝试,都取得了成功!
将黄易的著作按照叙事手法的差异,分类如下:
单视角叙事:《寻秦记》,《封神记》,《荆楚争雄记》,《大剑师传奇》,《凌渡宇系列》,《时空浪族》,《日月当空》等。
多视角叙事:《破碎虚空》,《覆雨翻云》,《大唐双龙传》,《边荒传说》,《云梦城之谜》等
下面谈谈单视角叙事和多视角叙事各自的优缺点。
单视角叙事:以一个人物来触动,引发所有的事件,以他的视角来叙述一个故事。
这样写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只需要确定一个灵魂人物,一个主角就可以了,其他的人物都是在与主角的互动中登场描绘的,剧情线只有一条,较容易控制,开始创作难度不大,写作进度会比较快,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主角需要展现出足够的张力和深度,来支撑整部作品,这种写作手法是“先易后难”。
而多视角叙事恰恰相反,以多个人物的视角,他们各自的际遇来推动故事的发展,有多条剧情线,人物形态各异,开始创作难度很大,但是如果人物成型,笔下的空间就非常巨大,故事就会自动进行,这种写法是“先难后易”。
打个比方,单视角叙事是用一个人的精彩来烘托整场戏,而多视角叙事是用众人各自的精彩来整体烘托故事。
单视角的小说如何写才好看呢?
首先故事的主人公必须跟故事的世界有一个最根本的差异或者矛盾,如果没有,那主人公就是芸芸众人,他的视角就不具备独特性,也没有剧情张力了。
其次,故事的主人公必须展现出成长性和复杂性,如果这个唯一的视角一成不变,那故事就会很乏味了,假如一个小孩子一直以儿童的目光来看待这个世界,除非别有所好,一般读者都会感到乏味的,但是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视角变成了少年视角,青年视角,中年视角,老年视角,这样写就会好看的多,单视角叙事的视角数量是唯一的,但角度不是不变的。
最后,这个视角要表现出超然性,对所处的世界要有一个总结。
那,多视角的小说如何写呢?
首先,要有刻画性格各异的人物,通过他们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来推动故事。
其次,可以展现人物各自的成长性,并且比较他们成长方向的差异,来制造矛盾,推动剧情。
最后,通过人物各自的最终命运来揭示一个完整的主题。
下面举例说明。
单视角叙事:《寻秦记》,《封神记》
《寻秦记》的主人公是项少龙,他是一个现代人,回到了战国。这是人物与世界最根本的差异,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异乡人,他的思想,知识,性格等都是现代的,但所处的世界却是古代,这个差异和碰撞提供了最强的剧情张力,因此当项少龙以现代的学识征服纪才女,琴清,善柔等美人,打败吕不韦,信陵君,田单,李园等敌人时,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会觉得精彩过瘾,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碰撞,是现代和古代的直接交锋,这个最根本的矛盾贯穿了寻秦记始终,从头到尾保持了足够的剧情张力。
项少龙也体现出足够的成长性。
在武功上,他先学墨子剑法,后来得到三大杀招,然后在管中邪的压力下,将剑法与现代国术融会贯通,创出百战刀法,成为与剑圣曹秋道比肩的刀君,站在了时代武术的顶峰。
在人物性格上,从最初的轻信他人,没有戒心,到后来的尔虞我诈,展现出足够的深度和复杂性。
在感情上,由最初的猎艳心态,经历了心爱女人的死亡,到最后的修身养性,回归家庭生活,完整了展示了一个人感情的“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过程”,自然真实。
在思想上,由最初的功名富贵,到最后的创造历史,是极大的升华,最后的项羽更是神来之笔,为“人物创造历史”的主题画龙点睛。
《寻秦记》在各个方面都有出色的演绎,因此成为黄易的代表作之一。
《封神记》的主人公伏禹更是离奇,他有着双重身份,最后一头候鸟和最后一个人类,他有着被灭族的大仇,他要维护最后人类的尊严,向宇宙最强生物发起挑战!他是一个现有秩序的挑战者和破坏者,这是他和这个世界最根本的矛盾所在。
伏禹的成长也让人足够信服,战力上一点点进步,最后征服天马,打败最强生物。性格上,由最初的悲伤,孤独,到为了朋友可以牺牲性命,为了对付最卑鄙的黑龙藏布,他由纯洁的小候鸟转变到深谙兵法的伏禹。在感情上,与天妖绝色的敌友难分,对美阿娜的念念不忘,与女皇的宇宙恋情都刻画的深刻动人。最后的女皇怀孕更是揭示了通篇的主题:人类不灭,生命不止。为伏禹的传奇画上了句号。
纵观《寻秦记》,《封神记》,主人公都刻画的都非常精彩,分别由现代人和最后一个人类的独特视角,将战国和宇宙的故事演绎的高潮迭起,是非常成功的单视角叙事作品。
再看看多视角叙事作品。
代表有《大唐双龙传》,《覆雨翻云》,《边荒传说》
《覆雨翻云》是人物视角最多的,也是人物类别刻画的最精彩的,全书几乎没有重复的人物,每一个登场人物都有其完整的性格和独特的风采。
《覆雨翻云》的剧情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开展的,由庞斑出关揭开序幕,各方势力涌动,潜伏人物相继露面,围绕塞内外,皇室,江湖,天道几条主线展开,错综复杂,人物之间的碰撞更是精彩纷呈,有对手:庞斑与浪翻云,庞斑与厉若海,里赤魅与虚若无。有师徒:庞斑与方夜雨,厉若海与风行烈,有搭档:范良极与韩柏。有兄弟:韩,戚,风。有父子:乾罗与戚长征。
在感情上的描写更是数不胜数,几乎所有类型的女人都有涉及,各种类型的爱情都有描绘,让人叹为观止。
黄易对每个人物的匠心独运,使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有些人物仅仅出场几个篇幅,却征服了无数读者,这是在单视角叙事中极难出现的,是多视角作品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
《大唐双龙传》是双视角作品,分别以寇仲和徐子陵各自的遭遇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来进行整个故事。双龙和这个时代没有最根本的矛盾,他们最初的愿望很简单,吃饱穿暖,娶妻生子(投靠义军就是实现这些目的的途径),得到长生诀后,被迫走向了逃亡的道路,后来傅君倬的死,让双龙有了明确的两个目标,杀宇文化及,取杨公宝藏,后来由于李秀宁的拒绝,寇仲才要争霸天下,这就是多叙事手法的特点,人物本身与这个世界没有矛盾,但是会与其他的人物产生矛盾或碰撞,从而产生剧情,双龙的一系列的遭遇几乎都是被动的,包括寇仲争霸天下的最初动机都只是要争一口气。
双龙的性格设定体现了黄易的用心,一个出世,一个入世,一个霸气外露,一个潇洒内敛,这种人物之间的差异本身就能产生精彩的故事,而将人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兄弟情!这个设定有非常大的写作空间,兄弟可以变成仇人,或者,无论经历怎样的事情,无论需要怎样的牺牲,但兄弟之情永恒不变。黄易选择了后者,双龙的兄弟感情确实经得起任何考验。
在人物成长上,“双龙”是黄易异侠系列中刻画的最成功的。
两个小流氓,一无所有,一步步成长为无可比拟的盖世大宗师,这个过程黄易花费了极多的笔墨,包括双龙的武功成长,双龙的性格成长,双龙的才智成长等等
前面说过,单视角叙事的作品最是需要刻画主角的成长过程,以个体的变化性和复杂性来弥补人物视角单一的不足,《大唐》是双视角,比不上《覆雨翻云》视角众多,因此需要有较大的空间来描绘双龙的成长性。
双龙的感情描写同样出众,最妙的是他们都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找到了理想的伴侣,这个过程真可用婠婠的“爱你恨你,一生一世”来概括。
最后,通过他们的最终命运:寇仲让位,双龙退隐,为大唐的故事画上句号,完美收官。
一般多视角叙事的作品是没有一个终极主题的,因为剧情线不止一条。
《边荒传说》是黄易刻画的最现实的一部作品,也是最有深度的一部。
《边荒传说》有三个主要视角,燕飞,刘裕,拓拔圭,还有几个次要的视角:孙恩,慕容垂,谢玄,徐道覆,纪千千等等。
三大主角的命运几乎是黄易小说中是最惨的。
燕飞先是失去了最挚爱的亲娘,父亲不知道是谁,好不容易遇到了少年时的梦中情人,却被当作玩物,最后遇到了真命女神纪千千,还被慕容垂抢走,他尊敬的谢安,谢玄,谢道韫先后离世,除了武功练到了天下无敌,燕飞的命运可以说是不幸的。
刘裕,他是我最同情的主角。他最爱的两个女人,先后被桓玄害死,自己受到卑鄙无耻的打压,按他自己的话讲,他没有发疯就已经是绝大的坚强了。
拓拔圭,一个无比高傲的天生王者,偏偏被逼为马贼,为了生存,向慕容垂低头,为了复国,收到了亲弟的头颅,为了打击慕容垂,顶住巨大的心理压力,活埋数万人,没有一个晚上是可以安眠的。
这三大主角可以说是遭遇了几乎最不幸的事情,黄易这样写,是揭示一个残酷的现实,人生不是玫瑰色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不幸,能够将悲痛化为力量,就是强者。
《边荒》在人物的性格,思想,武功,感情等方面展现出足够的成长过程,三大主角都是跟随各自的命运线,成长为南北的王者和天下第一高手。
边荒传说是通过战场争雄,江湖争霸,仙门之争三条主线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彼此相互影响,展现出足够的剧情张力。
下面要谈的是本篇的重点,黄易的新作《日月当空》。
《日月当空》是单视角的作品,一切的故事围绕主人公龙鹰的视角展开。不过,这部作品与以往的单视角作品不同。
首先,灵魂人物龙鹰。
按照之前的分析,单视角作品的主角应该与所处的世界有着最根本的矛盾,这样才能提供足够的剧情张力,龙鹰的设定是非常好的:最后一个圣门之徒,向雨田的传人,这是非常好的视角,无比独特,我当时看第一卷时非常兴奋,不过,后来的发展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龙鹰,严格来讲,只是练成道心种魔大法的一个人,他不是圣门中人,他的思想来源是老庄,与所处的世界无比融合,圣门离经叛道的思想一点没沾,就是说,龙鹰的视角只是一个普通的崇尚老庄之人的视角,失去了最后一个圣门之徒的独特性,他和这个世界没有最根本的矛盾所在。他的身份也被武瞾严格保护起来,从朝廷到江湖,龙鹰都完美的融入其中。因此龙鹰缺少一个自身的最终极的目标,比如说项少龙的创造历史,伏禹的生命延续等(如果他真的是最后一个圣门之徒,他的目标应该是光复圣门,让圣门的思想波泽天下,这个会与当时的世界产生最剧烈的碰撞)
如果自身与世界没矛盾,只能靠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来推动剧情发展了。(这个其实是多视角叙事的特点)龙鹰的主要矛盾点来自三个人:武瞾,法明,席遥。
龙鹰与武瞾的矛盾最开始来自道心种魔大法,龙鹰害怕武瞾得到大法后会杀他,后来与武瞾的关系改善后,矛盾转移到李唐和武周的帝位之争。不过,武瞾得知仙门之秘后,放下一切,这个矛盾不存在了。
龙鹰与法明的矛盾在于帝位之争,最初法明要杀龙鹰,因为没有龙鹰,法明就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后来得知仙门之秘后,更澄清了侯希白之死的误会,化敌为友,这个矛盾也消失了。
龙鹰与席遥的矛盾在于仙门之争,席遥指定龙鹰做黄天无极的对手,现在席遥还在闭关,矛盾还在。
如果这是一部多视角的作品,龙鹰这个角色已经刻画足够了,该去刻画另外一个人了,但偏偏是一部单视角的作品,因此读者必须跟着龙鹰一起去经历他的际遇。
日月当空所有的人物都是围绕龙鹰依次登场的,他们的刻画体现在与龙鹰的互动中,无法单独出场,无法单独刻画,而龙鹰的设定太过强势,注定几乎所有的登场人物都笼罩在他的光环之下。这个从下面的分析可知一二:
武功上,道心种魔大法几乎是天下无敌,除了面对席遥时借助了天雷,得以保命,其他对手无人能挫其锋,就连武瞾,这个圣门第一人,卷十八末的武功也无法胜过龙鹰,因此,除了席遥的黄天无极能够对龙鹰产生一定的威胁,任何对手都不在话下。僧王法明的不碎金刚,宗密智的邪灵护体,杨清仁的御尽万法根源智经融合不死印法,高奇湛的能够防御天下武功的墨守剑法都不能奈何龙鹰。
才智上,由于有魔种,龙鹰几乎能够窃听到任何对手的对话密谋,没人能够算倒他,只身卧底大江联,从最高领袖小可汗到商业巨子香霸,从媚术高手湘夫人到天才杨清仁,无不被龙鹰玩弄于鼓掌之间。
因此,几乎任何人物都注定是龙鹰的陪衬,即使有绝世才智的小可汗,阴阳八卦无所不窥的杨清仁都在与龙鹰的互动中,黯然失色,谁让他们没有独立登场的机会呢,为了维持龙鹰的强势,不能不矮化对手了。
如果没有多叙事作品那样众多人物之间的矛盾碰撞,就必须要求这个单视角人物有足够的精彩和复杂了,而单视角人物必须重点描绘起成长的经历,下面看一下龙鹰的成长。
武功上,一帆风顺,没有丝毫挫折,自然升级,龙鹰平常根本不会思考武功的问题,因为一切的修炼障碍向雨田已经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到了时候,只要想想向雨田是怎样说的就行了。
性格上,龙鹰的性格几乎没有变化,重感情,好女色,行侠仗义,笑笑嘻嘻,典型的浪子性格,在关键时刻,妇人之仁。
才智上,对政治一窍不通,对兵法也是一知半解,打仗大半都是靠魔种的神奇感应。
感情上,任何类型的女人都会被龙鹰的魔种迅速征服,龙鹰的调情三句离不开上床,与龙鹰有关系的女人已经有几十人了,他的调情模式只有一种,无论女方是谁。后来由于花简宁儿之死,有了一定的自责,但是深度不够,花简宁儿与龙鹰的关系也缺少刻画。
思想上,老庄为主,后来受到了小可汗和高奇湛的影响,有了一点变化,但不明显。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龙鹰的成长是不费笔墨的,与之前的项少龙,伏禹,双龙有天壤之别。
由于龙鹰缺乏自身的终极目标,因此他的视角也不具备超然性。
他现在的目标是武瞾和胖公公赋予他的:中土圣门最后一个堡垒,让圣门名垂千古,抵挡突厥的入侵。
看到这,有的吧友可能会明白我为什么看不下去了。《日月当空》是一部单视角的作品,但是黄易却用多视角的手法刻画唯一的主角,单视角的成长性刻画几乎没有,其他的角色必须与龙鹰互动才能登场,然后黯然失色在龙鹰的光环下,而龙鹰本身的性格,思想却没有展现出足够的深度和复杂,无法撑起整个故事。如果是多视角叙事,我不爱看龙鹰,还可以看其他角色,比如有的吧友看《覆雨翻云》,不喜欢韩柏,你可以去看风行烈,去看浪翻云,去看庞斑,去看历若海等等。但是在日月当空,你只能看龙鹰。尽管你可能想看武瞾是如何处理政务,整饬朝廷的,想看小可汗如何发展大江联,想看法明是如何暗中谋划的,对不起,这些都没有,即使有,也必须要龙鹰登场才行。如果单视角作品的主人公不能体现出成长性,不能体现出足够的复杂性和性格深度,没有与世界最根本的矛盾,那就是一个比较乏味的故事,一成不变的无敌故事有几个人喜欢呢?虽然在卷十八,龙鹰遭遇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失败(之前被突厥包围过,那个是被动的),主动出击却功败垂成,黄易花了很多笔墨描绘他内心的挣扎,由于李显给龙鹰的好印象,让他不忍下手,这个看起来是要丰富龙鹰的形象,突出人物内心,但在我看来,却适得其反,突出了龙鹰的愚蠢和妇人之仁。如果大江联通过李显控制了朝廷,肯定会清洗大量的官员,以便安插自己的人,这里面会死多少人就不必细究了,到了将来突厥入侵,江山易位,龙鹰的亲友估计都要自身难保,一个人物不能是道德完人,一点道德上的错误和风险都不肯负担,这样的人物怎么能展现深度呢?就像之前的拓拔圭,他不是杀人狂魔,但是必须活埋几万人,为了最终的胜利,这是必要的牺牲,项少龙和刘裕有时候也是妇人之仁,幸好他们身边有冷静果断的纪嫣然和屠奉三。如果只靠龙鹰的好运气和对手的愚蠢来获得最终的胜利,那这样的故事与前作相比就太过逊色了。
《日月当空》其实最适合多视角叙事的,就像之前的《覆雨翻云》《边荒传说》一样,这是一个宏大的舞台,通过众人各自的命运线交织出盛唐的篇章是有非常大的行笔空间的。
但黄易选择单视角来描写,偏偏龙鹰不是一个真的圣门之徒,丧失了最独特的视角,他现在是一个保家卫国者,但是要格守他自己的信条,一点肮脏的事情都不粘手,要做道德完人。(但是,龙鹰你这么道德完美,为什么一定要和湘夫人和柔夫人上床呢?虽说香霸是你的敌人,但你总是惦记着别人的老婆也不太好吧。)
我不知道为何黄易要采取这种写法来进行这个故事,我能想到的唯一理由就是这样写很容易,符合每月一卷的出版速度要求,龙鹰的性格设定的简单些,把其他人物都局限在与龙鹰的互动中,这是最容易的写法,但是写好不易。
因此,虽然黄易宣布盛唐三部曲的写作计划,但是由于龙鹰的人物塑造已经成型,几乎无法更改,因此后面的两部曲与第一部《日月当空》应该没有根本的差异,
我破天荒的读不下去黄易的作品,对龙鹰这个人物完全无法喜欢,偏偏黄易没有给其他人物的视角,只能放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